免费预览已结束 ,请下载后查看全文
还剩-页可免费阅读, 继续阅读
读懂悟透“两个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docx简介:
读懂悟透两个结合XXX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同志们:XXXXXX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两个结合被再次提出。党的XX大上,XXXXXX再次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XXXXXX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XXXXXX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提供重要遵循,是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准则。一、两个结合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张力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出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两个结合,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贯穿百年党史实践进程的内在机理,也是赋予其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历史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进程的历史必然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即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蕴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历史逻辑以理论逻辑为学理支撑,检验理论逻辑的科学性、真理性,推动理论逻辑的发展。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孕育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于奋斗、牺牲、创造的百年党史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进行思考的结果。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历史起点。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难,英勇的中国人民纷纷走上救亡图存之路,但由于缺乏革命理论和革命力量,最终导致革命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看到了曙光。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留学日本的李大钊、留学法国的蔡和森、留学俄国的瞿秋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洞察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有巨大价值,纷纷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如,李大钊先生曾提出理想应用于实境的思想,这里虽未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但已经蕴含了这层深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实现两个结合具有开创意义。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器。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有的放矢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探索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其次,对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开创性探索。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指出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期,两个结合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我们党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譬如,邓小平同志赋予《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小康社会的时代新意;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德法结合思想融入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之中,作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正确决策;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进程继续推进。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凝练升华。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时代跃迁。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纷繁复杂的国内国
展开>>
下载声明:
1、本文档共26页,其中可免费阅读10页,下载后可查看全部内容。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内容质量和数量令您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仔细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如存在严重文不对题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182295159 (电话支持时间:10:00-19:00)。
展开>>
扫码快捷下载 | 账号登录下载
客服
客服QQ:
2505027264
客服电话:
18182295159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